
王素娟,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民商法硕士点学科带头人。1987年开始在北方工业大学工作,在教学、科研岗位默默耕耘近30年,为教育事业不断奉献的同时,也享受着创造性劳动中不断带来的美好和快乐。
1、教学上的精益求精
高校教师的本职是教学,面对三尺讲台,如何让自己站稳、站好,是每个高校教师面临的“课题”。受益于刚入职时前辈“课比天大”的教诲,王教授始终把课堂教学放在工作的首位,近30年的时间始终不从松懈。王教授先后承担了法学本科、法学硕士、二学位、在职研究生等多门课程,也曾在实践部门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无论面对几百人的场面,还是7-8个研究生的小课堂,王教授都要求自己“一课一备”: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准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展开,力求教学内容、授课方法都与时俱进。严格认真的工作使王教授在教学效果上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教学评价名列前茅;承担的本科课程被评为学校精品课;担任的研究生课程多次获得“课程教学优秀奖”。因教学工作突出,2006-2009年度获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除课堂教学之外,王教授对指导研究生、辅导毕业论文等教学工作也是尽职尽责,先后获得了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
2、科研的坚持与专一
面对高校教师来自科研方面的压力,王素娟教授认为解决的途径是明确研究方向,并立足当下,做好规划:每年对论文、著作、课题申请等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划,然后踏实实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围绕知识产权相关理论与实践,王教授形成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主持并完成中国法学会、司法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社科等多项科研课题,内容涉及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网络个人信息、文化创意等多方面法律问题。结合知识产权的理论与实践发表论文数篇,分别刊载于《法律适用》《法学杂志》《人民法院报》《中国知识产权报》等重要刊物。另外有三篇论文先后获得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全国性组织颁发的优秀论文奖励。教学-科研如添双翼,相辅相成,逐渐产生了良性互动的作用。
3、学生工作的“师生互长”
学生常说,在课堂和生活中,王老师给他们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工作中严肃得让他们有些害怕;而生活中的老师是亲近快乐的。面对带着不同时代气息、各具特色的70、80、90、00后的学生们,王老师在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学着与他们相处、融合的过程中辛苦并快乐着。学生工作是琐碎的,但看到学生们的进步与成绩:从不敢发言到当众的侃侃而谈;从文不对题到论文成功发表;看到通过各届学生的团结合作,成功举办的5届研究生论坛;2015、2016年连续两年所带的研究生在全国性学术征文活动中获奖等,都会给老师带来莫大的安慰和惊喜。2006年王素娟教授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在谈到教书育人的做法时,王教授强调教师应是一种使学生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与学生相处的最佳模式是“师生互长”:一方面教师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要尽心付出,绝不能懈怠而耽误学生;另一方面,在与学生的关系上,要体现平等与尊重的原则,放下架子并虚心从他们身上获取时代发展的新气息,并注意不断完善自己。“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只有两者和谐发展,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