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卫平教授是我校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学科带头人,兼任学报常务副主编、情报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等职。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从教三十余年,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勤恳敬业,事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更是精益求精,为学校做出了重要贡献,尽显“匠人”精神。
一、电源控制理论的奠基人:精心钻研教学,将生涩理论变易学工具
张卫平教授作为主要创办人,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电力电子和电路与系统两个硕士点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带领团队将这个本科专业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市级品牌专业,建成了电工电子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此外,他总结研究成果并使其系统化,编著了《开关变换器建模与控制》一书,创造性的将生涩难懂的理论变为工程师易于掌握的数值设计工具,使开关变换器建模与控制理论变为电源工程师研发的工具,改变了电源工程师依靠实验盲目调试的局面。因此,他被电源界誉为我国电源控制理论的奠基人。
二、电力电子领域的带头人:潜心从事科研,将创新成果变创业基石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正是具有这样的精神,张卫平老师不断开展教学科学研究。作为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头人,长期从事电力电子技术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30多项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连续4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年,他承担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主火炬照明系统用镇流器和控制柜的设计及现场调试任务。迄今为止共发表论文132 篇,其中SCI 收录8篇,EI 收录55 篇,著作4 部,译著4 部,发明专利6 项,获省部级奖3 项。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已得到国内外同行学者、教授、专家及工业界、实业界人士的一致认可与赞赏,在国内外产生了突出影响。从1994年开始,他潜心研究影视照明电源的关键理论与成套技术,其成果涵盖了电子镇流器、触发器和测试装置等关键理论、原创性核心技术和先进的成套技术。这些成果在电力电子系统以及气体放电灯照明系统的理论研究和产品研发领域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三、专注培养学生的工匠人:匠心培育英才 将学生团队变精英战士
学科竞赛在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张卫平教授长期从事电力电子教学工作,完善地总结出一套以电力电子学科竞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在学科竞赛中,总结前沿的电力电子技术知识,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并将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将学科竞赛中相关案例引入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把学士、硕士、博士培养成精英人才。张卫平教授坚持组织学生参加以大学生电子竞赛为代表的各种学科竞赛,并亲自指导,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自2001年至今,他指导学生先后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4项,全国二等奖6项,在电力电子方向全国奖获奖数占北京高校总获奖数的1/3。张卫平教授自1992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之后,又接连获得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教育奖、北方工业大学“十佳教师”等荣誉。
张卫平教授认为:“为学之道在于学经典以承新命,领悟先贤以修自身。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传承知识,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尽股肱之力。”言如其人,张卫平教授目前仍然在教师工作岗位上不懈奋斗着,不断地为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