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嘹亮吹响,北方工业大学机材学院的青年学子带着知识与热忱,走进平谷区刘家店镇前吉山村的田间地头。他们以实践为笔、以青春为墨,在乡土大地上书写 “用专业赋能振兴”的青春答卷。机材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前期组织及统筹工作,学院领导及指导老师们第一时间深入社会实践活动现场开展慰问指导工作,为这场青春实践注入了更深厚的力量。
【一】临行嘱托暖行囊 青春整装向乡土
7月3日,带着对乡村的向往与对实践的期待,实践团踏上前往前吉山村的旅程。北方工业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石卉特意来到队伍中,查看实践基地的宿舍陈设、食堂卫生与安全保障设施。“到了村里要多听多问,把课堂上学的专业知识和乡村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她细致询问同学们的准备情况,更用一句句叮嘱为大家明确方向——“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村民门前的路、院里的果、手中的生计,你们要做的,就是用年轻人的视角找到‘知识落地’的切口。”这份带着温度的嘱托,像一粒种子埋进同学们心里。带着学院的关怀与期待,实践团成员深知:此行不仅是一次暑期实践,更是青年学子响应“乡村振兴”号召的具体行动。他们背起的行囊里,装着的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

【二】师者如灯照前路 同吃同住共振兴
七月的平谷,暑气渐盛。实践团指导老师曹靖宜却始终与同学们并肩同行——早上和实践团一起为“公益半日课堂”授课,午后和团队一起讨论“乡村规划方案”,晚上指导大家整理调研数据。她用“同吃同住同实践”的陪伴,诠释着“实践育人”的责任。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逐渐明白: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成长”——既用创意激活乡土资源,也在泥土里汲取成长养分。

【三】田间座谈话赋能 政企校共绘新篇
7月17日,在前吉山村村委会小院里,一场特殊的“乡村振兴研讨会”正在进行。北方工业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文革专程赶来,与平谷区刘家店镇副镇长许瑞峰、党办主任赖敏、村两委干部围坐一起,慰问实践团并听取中期成果汇报。王文革首先肯定了团队工作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他强调,社会实践是青年学子了解国情民情、厚植家国情怀、锤炼专业能力的宝贵平台,团队工作“很接地气,有创意”,特别是在利用文化创意赋能乡村生活、借助网络平台塑造形象、拓展资源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他勉励同学们“用心去感受,用脚来丈量”,持续深入田间地头,多与村民交流学习他们坚守乡村、建设家园的质朴情怀,在亲身实践中深刻感受国家发展的蓬勃力量。同时,暑期气候多变,郊区环境复杂,王文革表示学院将全力支持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保障工作,也提醒实践团队员时刻以安全第一为准则,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许瑞峰副镇长赞扬实践团选题精准,他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团队转换了视角,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实际意义,展现了在“摸索中寻找正确道路”的探索精神。双方表示,这种校地合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期待未来能建立更长效的合作机制。

【四】青春聚力再出发 深耕乡土写担当
领导老师们的肯定与村民的期待,让实践团成员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振兴的蓝图需要青年力量的注入,而这片广袤的乡土,也必将成为青年成长成才的沃土。未来,他们将继续以奋斗之姿,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编辑:左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