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月9日至1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主办,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承办的“第四届数学师资教学能力培训暨北京高校传感技术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联合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本次会议以“AI背景下的数学与传感技术”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100余所高校、中小学及科研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大会报告、专题研讨、同课异构展示等形式,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创新路径。会议开幕式由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院长李冱岸主持。

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家庆致欢迎辞。他介绍了北方工业大学的历史沿革,表示学校正致力于新校区、新人才、新学科、新博士点“四新”高质量发展。他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凝聚共识,共同探讨数学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与“四新”专业发展中的定位与路径;共享智慧,围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数字化资源建设等问题充分交流,促进数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共谋合作,推动校际、校企、学科间的深度合作,特别是深化数学教育与传感技术跨学科融合,构建数学教育协同创新生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张继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数学与传感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智能系统发展的核心动力,二者与AI技术形成“感知-计算-应用”闭环,将重塑教育与科研范式。北京高校数学教研中心主任、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许晓革在致辞中提出“积极提问、同课异构、教改合作、思政融入、贯通培养”五点期望,呼吁以数学与传感技术融合为平台,强调跨学科融合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大学数学课程虚拟教研室(西安交通大学)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安交通大学李继成教授强调,会议应践行协同创新理念,推动跨校资源共享与大中小拔尖人才贯通培养。
本次会议设置11场大会报告、12场分组特邀报告及“同课异构”教学展示环节。


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环节,23位专家学者围绕AI赋能教学改革展开深入分享。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学研究新范式、传感器技术与数学教育的关系、跨学科实践课程的构建经验、知识图谱与大语言模型在教育场景中的运用、教学创新大赛的经验分享、AI赋能数学教材建设等主题。

本次会议特设"同课异构"教学展示环节,聚焦"极限与连续"、"线性方程组的消元解法"、"随机事件的概率"三大核心章节。授课展示教师分别从数学思维启发、AI技术融合、思政元素融入等多元角度呈现创新教学设计,充分展现了跨学科教学的探索成果。



闭幕式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数学学院陈建龙教授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监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杨义川教授总结指出,本次会议汇聚国家级教学名师及历届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等专家学者,搭建了“跨校资源共享”“大中小贯通培养”的交流平台,为数学与传感技术课程改革提供了实践范本。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进一步探索“技术赋能教学、教学反哺技术”的双向路径,培养兼具数学逻辑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编辑:左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