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门铃的叮咚、树叶的沙沙,都是被忽略的生命的馈赠”
——志愿者冯翊煊在实践日记中写道
(因涉及自闭症及听障儿童隐私,文中儿童名称均为化名,部分活动照片不便展示)
当自闭症儿童晨晨第一次主动拥抱志愿者,当听障孩子小宇艰难发出“开门”的清晰音节,北方工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学院“‘花开有声青声相伴’暑期社会实践团”的6名学子,在石景山区太阳花听力言语康复中心,用专业与温度完成了一场跨越障碍的“双向奔赴”。
7月9日,太阳花康复中心活动室,志愿者林韬滔正耐心引导一位听障儿童进行发音练习。“来,跟我念‘开——门——’。”他放慢语速,清晰展示口型。孩子努力模仿,气流挤出模糊的音节。一遍、两遍、三遍……当终于发出一声接近标准的“开门”时,孩子眼中瞬间亮起的光,让林韬滔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这只是实践团在7月4日至11日的暑期社会实践中,留下的无数动人瞬间之一。这支由6名储能学子组成的团队,带着专业与热忱,走进了自闭症和听障儿童的世界,用陪伴助力康复,用青春点亮希望。
一、精准“储能”:一场准备了三个月的专业奔赴
“我们的优势是‘懂需求、有经验’,”指导教师李旭介绍。自2025年4月起,团队持续对接太阳花康复中心,累计服务超100小时。实践前,团队依据相关政策导向,与康复中心教师深入研讨,针对个体差异,量身定制方案。

(图:志愿者与太阳花听力言语康复中心老师商讨志愿服务方案)
“比如为习惯女声的孩子安排男志愿者训练,反之亦然——只为让他们适应多元声音,”队长林韬滔展示着精心设计的“情景对话卡片”。这些印着菜市场、车站场景的卡片,配合手机环境噪音,成为克服“嘈杂环境沟通恐惧”的秘密武器。
二、“声”入人心:在0.01秒的唇齿间点亮希望
面对康复中心里不同年龄、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的听障儿童,实践团深知“精准”二字的重要性。
“一人一策”的定制训练:成员们在活动前与康复中心老师深入沟通,详细了解每位服务对象的情况。针对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恢复较好的听障儿童,便安排他们在嘈杂环境模拟中进行日常生活对话训练,提升其复杂环境下的听觉分辨能力。成员曹瀚夫分享道:“我们模拟市场、车站的环境声,让对话更贴近真实场景,帮助他们克服实际困难。”
“声线多样”的用心设计:团队特别安排不同性别志愿者交叉配合训练,让孩子们接触更多样的声线,并利用趣味游戏,让训练更生动。
“从零开始”的耐心陪伴:对于先天听力障碍或训练基础较弱的儿童,团队则回归基础。从口腔运动练习(抿嘴、噘嘴、伸舌),到单音发音(“a”、“o”、“sh”),再到基础词语和短句(“吃饭”、“谢谢”)。姜茜彤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位服务对象的发音难点,“纠正一个‘sh’音,可能需要50次重复,但每当他们哪怕有一点点进步,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志愿者耐心引导听障儿童进行发音训练。一遍遍的重复,只为点亮“听见”的希望)
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一个下雨天。10岁的听障儿童阳阳冒着大雨辗转2小时公交赶到康复中心,只为完成当日训练。当他终于清晰说出“谢——谢谢——”时,志愿者姜茜彤激动地说:“他眼里的光,让我看到声音的重量”。
三、解码星光:当蓝色蜡笔画撕碎又重构
在自闭症儿童陪伴区,冯翊煊经历了一场“颜色拉锯战”。5岁的桐桐死死攥住蓝色蜡笔,拒绝触碰其他颜色。当志愿者递来黄色蜡笔时,他突然激动地撕碎了画纸。“我们暂停所有动作,等他平静后,在蓝太阳旁轻轻画了一道黄光,”冯翊煊回忆道。半小时后,桐桐突然抓起黄色蜡笔,在纸上戳出一个小点——这个微小突破让团队欢呼。

(志愿者与自闭症儿童一起进行“绘画疗愈”活动,色彩成为他们表达情绪的无声语言)
“慢”的艺术与“跟”的智慧:面对孩子们可能出现的沉默、重复行为或情绪波动,志愿者们学会了“放慢脚步”和“跟随节奏”。张佳鑫分享:“有个叫晨晨的孩子,第一天见我时非常抗拒,不停躲闪。第三天,他竟然主动跑过来抱住了我!那一刻,感觉所有的耐心都开出了花。”他们用温和的语气、可预测的动作,避免直接肢体接触,让孩子逐渐习惯他们的存在。
兴趣是最好的桥梁:实践团精心设计了绘画疗愈、趣味拼图、折纸手工、绘本阅读等互动活动。“尊重他们的‘固执’,才能建立信任,”林韬滔说,“我们不强迫,先安抚情绪,再慢慢引导他尝试在蓝色旁边加一点点黄色,看看会变成什么。”
在重复中寻找突破:孩子们可能反复拼同一个图案,或只读某一页绘本。成员其格力乐说:“我们不预设目标,而是接纳他们的重复行为,在过程中尝试加入一点点小变化。比如在拼图时,悄悄放一块形状稍有不同的。惊喜往往就藏在这些微小的改变里。”

(志愿者与自闭症儿童一起进行“趣味拼图”活动,帮助他们在重复中找到微小变化的小惊喜)
四、青春续航:从7天到365天的可持续行动
本次实践并非一时兴起。北方工业大学储能学院已与太阳花听力言语康复中心签订长期志愿服务合作协议,将对学期内志愿服务的开展、“声线库”建设、融合教育推广等进行深度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合作模式。

(4月15日,在“花开有声,青声相伴”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上,储能学院周京华副院长(左一)为志愿服务队揭牌)
五、生命回响:“他们教会我们重新聆听世界”
“特殊群体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平等参与生活的机会,”指导老师李旭说。他观察到更深层的改变:“这一周,不仅是为孩子们送去陪伴与技能,对志愿者而言,更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这些年轻人开始思考如何把碎片化公益转化为可持续的青春力量。”

(实践团全体成员)
北方工大储能学子用行动证明:当每一份青春微光汇聚,便能绘就璀璨星河。这7天,他们为“星星”与“静默”充电,用青春能量点亮孩子心中的“太阳花”。那些拥抱、那些进步、那些会心的微笑,都将成为这个夏天最珍贵的礼物,珍藏在所有参与者的心底。

(太阳花听力言语康复中心发给学校的感谢信)
编辑:左芳舟